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强国建设

  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数字经济正全面渗透应用到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成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引擎和主动能。

  数字经济为农业强国建设增添新动能。一是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数字技术应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领域,通过精准种植、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轮作休耕监管等技术,将农业生产中复杂多变的生产过程规范化、集成化和模型化,有效提升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生产的精确性、稳定性、可控性不断增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快农业科技装备革新步伐,以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数据要素与农业全方位、全链条有机融合,实现劳动替代、决策辅助、环境控制和个性化服务,“数字麦田”“AI养猪”“无人农场”等智慧农业场景不断涌现。智慧农机管理系统、卫星遥感农情监测、自动巡检机器人等一批智能化装备的应用,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三是助推农业产业链贯通与升级。数字经济具有重要的资源整合、协同衔接和效率提升功能,可以有效拓展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和功能外延,推动“农特产品+直播带货+休闲农业”“医药原料+生物制药+科普教育”等三产融合新业态,不但带动种养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可以发挥数字农业生态涵养、休闲娱乐和养疗服务等多种价值,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价值链的韧性和稳定性。四是强化农业资源绿色高效利用。通过对农业生产链的全程信息化追溯与可视化虚拟,持续增强各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透明度,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投喂、精准施肥,推动农田固碳扩容、化肥减量增效、畜禽低碳减污和农机节能降耗,从种植源头减少碳排放,最大限度发挥动植物生长潜能,在稳产增产同时保障资源节约,实现农业生产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当前,以数字经济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还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一是数字乡村产业融合机制有待完善,农业大数据开放共享长效机制还需要深入探索,多方协同投入、数字风险防控、法律法规保障等机制创新仍需进一步强化。二是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亟待加强。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数字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基于农业发展的关键数字技术研发与创新总体上仍较薄弱,特别是智能算法、专用智能芯片、虚拟决策模型等核心领域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智能传感、数据挖掘、无线传输等关键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不利于农业发展模式和产业业态协同创新。三是数字农业建设人才资源相对短缺。我国数字农业的人才培养机制还不成熟,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之间还未形成有效合力,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针对提升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模式尚未充分建立。

  要夯实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基建。加强系统谋划,因地制宜建设乡村通信基站、数据存储中心、智能算力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城乡一体、无缝覆盖、融合互补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涵盖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产品交易与流通、农业装备与设施等各领域的大农业数据资源体系,提高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的效率和质量,为数据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赋能农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推进数字农业技术研发与创新,针对高端农业传感器、生命信息感知设备等技术短板问题,研发适应我国资源禀赋实际的智慧化农机产品,提升数字技术供给的自主性和适用性。

  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融合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农业全链条数字化集成应用,大力推进以“数商兴农”工程为代表的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形成适应中国制度优势的数字农业全链条服务生态系统。推动数据共享互通,探索涉农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有效盘活农村海量数据资源,以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创新主体联合机制,发挥农业产业链上多主体联动效应,鼓励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小农户以双向入股、二次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参与现代农业供应链,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要强化农业强国战略数字经济人才支撑。充分发挥涉农高校的人才、科技和智力优势,通过设置数字农业相关专业及课程、打造数字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形式,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数字人才队伍。优化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乡村数字人才保障激励机制,畅通城乡数字化人才融合渠道,引导、鼓励数字人才主动投身农业强国建设。依托“科技小院”“乡村驿站”等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加强对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数字化技能培训,精准培育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农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数字化人才基础。

  (安宝洋、李波)(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上一篇

甘肃:科技支撑高标准农田开启“智慧模式”

下一篇

乌兰察布集宁:依法打击整治直播带假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