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古蹟/名匠“与祖先合作” 重塑鲁班庙风采

  图:鲁班先师庙举行奠定法定古蹟暨修缮竣工典礼。 港闻报记者蔡文豪摄

  位于坚尼地城青莲臺、有140年历史的鲁班先师庙,近日获政府刊宪宣布升格为法定古蹟。庙方早前完成历时10个月的复修工程,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相遇,两位参与修缮的内地工艺名匠,昨日出席奠定法定古蹟暨修缮竣工典礼,一位是当年为鲁班先师庙制作灰塑的大师的曾孙,形容亲手修复太爷的作品,感受到塑造人物动态的功力十足;另一位是省级陶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形容这次修缮是“与祖先合作”。\港闻报记者 刘硕源(文) 蔡文豪(图) 蔡文豪、融媒组(视频)

  鲁班先师庙是一座两进式的岭南传统庙宇建筑,拥有在香港较罕见的五岳朝天式山墙,早于2009年已获评为一级历史建筑,今年10月10日获刊宪宣布为法定古蹟。庙宇规模不算宏大,但工艺美术价值非凡,尤以陶塑、灰塑、壁画和木雕最让人惊叹。

  香港鲁班广悦堂主席邓智宏表示,修缮工程采用“修旧如旧”原则,并邀请来自内地的工匠参与,部分复修工序要在内地进行,再将建材运到庙宇安装,历时约10个月,完成修复屋脊、灰塑、泥塑神像等。

  庙内现存的四幅灰塑,包括“周文王渭水访贤”(即姜太公钓鱼)灰塑,是灰塑大师邓子舟、邓居谦父子的作品,非常珍贵。邓子舟是肇庆高要人,十馀岁来港学艺,绘画和灰塑技艺非凡,誉满省港。邓居谦幼年随他学艺,十多岁已与他共同作画塑像,手艺不亚于父亲。

  参与今次复修的邓秋凡是邓子舟的曾孙,也是内地非遗项目“高要灰塑”传承人,目前仍制作灰塑。据了解,古物古蹟办事处几经努力,在高要成功访寻邓子舟仍在守业传承灰塑的后人,邀请邓秋凡来港指导修缮灰塑。

  “修复太爷和爷爷百年前作品”

  邓秋凡于17岁学艺,制作灰塑至今近30年,技术早已相当熟稔,制作灰塑的构思也早已烂熟于心。他昨日接受港闻报记者访问时表示,这次修缮鲁班先师庙内的灰塑,心情却不似平常工作那般平静,“我太爷和爷爷在百年前造的作品,如今经我手进行修复,让作品完整地给大家看到,很感触。”

  今次修缮不光要修复破损处,视觉也要保持年代感,邓秋凡在修补过程,细细观察祖辈的作品,“太爷很擅长造人像,尤其是衣着,既保证了动作和衣物的联动,又调整了衣服的褶皱,让它美观且真实。”亲眼看到太爷的真迹,他笑说,“以前都是听大人说太爷的事情,现在真的见到作品,感觉更亲切。”

  鲁班先师庙的两进屋脊饰有大量陶塑,在户外历经近百年风雨,有所损毁,今年初被运往中山小榄,由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中山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湛泉进行修复。他接受访问时说,在屋脊发现近1000处损坏,而陶瓷烧製过程会收缩12%,因此烧製前需精密计算,而且要按陶塑的故事内容、尚存图案、烧製的收缩比,设计缺失的脊饰,他说,“讲真,修复绝对比重新做难得多,容错率很低。”

  屋脊用的油漆有逾百年历史,为确保成品可以新旧对接,必须用原泥做组合配方。何湛泉说,为达到“修旧如旧”效果,团队查阅大量文献和书籍,循古法炼制原泥和植物釉,并用木柴龙窰以摄氏1250度高温烧製脊饰。相对于现代窰,木柴窰相当考验师傅的功底,操作也更复杂,“就像为什么说柴锅煮饭比电饭锅香,正是不断细微变化的温度,和窰内的柴灰,塑造了那种魅力”,他形容,“这次修缮可以说是和祖先来一次合作。”

上一篇

太和站月台闸门工程完成

下一篇

令人鼓舞/酒店及零售业走塑 合规比例逾九成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