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威院引入新磁振技术 缩短中风诊治流程

  图:香港中文大学与威尔斯亲王医院今年8月引入低场磁力共振(MRI)技术,推动一站式诊治模式。

  【港闻报讯】记者王亚毛报道:中风已成为成年人最常见的致残疾病,患者每分钟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按照国际指引,病人应于抵达急症室60分内接受溶栓治疗,但本港医院未必都能达标。为优化治疗流程,香港中文大学与威尔斯亲王医院今年8月引入低场磁力共振(MRI)技术,并推动一站式诊治模式,令由入院20分钟内得到治疗。有关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医院管理局新界东医院联网表示,期望有助改变急性中风患者的分流和治疗策略。

  中大与威院是与中国卒中学会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共同合作,作为全港首个试点,参与为期18个月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威院有超过20名病人接受低场MRI扫描。

  推动一站式诊治模式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主任、威院脑血管治疗中心主任及名誉顾问医生梁慧康表示,疑似急性中风病人送院后,由中风团队初步评估分流,包括翻查病历、安排CT扫描,以确定病人中风类型及位置,由医生分析扫描结果后进行溶栓治疗。现时每个步骤在不同治疗室进行,繁琐且耽时。威院的中风病人由入院到治疗,时间中位数是32分钟左右。

  中国卒中学会今年牵头应用0.23T低场MRI技术,并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开展“一站式紧急中风诊治”(ESU)模式在全国多中心的临床研究项目,中大和威院成为研究项目试点。在ESU模式下,急性中风的临床评估、影像检查和治疗,集中在配备低场MRI的同一间治疗室内,由入院到治疗,整体时间可缩至20分钟内。

  传统CT扫描无法辨别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低场MRI能让医生在9分钟内辨别,及更准确显示较小或早期的缺血病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坛神经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荆京表示,若对比3.0T的普通MRI系统,0.23T低场MRI在辨识缺血病变的整体准确率及敏感度,分别超过96%和97%。

  荆京称,三项流程在同一地点,极大缩短病人在院内往来各诊室的时间,低场MRI可让医生在4至5分钟内,快速判断病人是否适合使用溶栓药物治疗,内地最快的个案是入院后6分钟注射药物。

  威院试点临床研究分两阶段进行,目标在18个月内完成200例病人。首阶段研究72小时内发病的疑似中风患者,评估新模式辨识中风的准确性,20人已参与低场MRI扫描。87岁的赵婆婆2020年中风,今年9月再发病,早上睡醒,右边手脚无力,无法说话,送院紧急治疗,现已逐步恢复,她回忆大概8分钟即完成低场MRI扫描,“现在在做康复,能吃一些营养餐。”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名誉临床副教授、威院内科及药物治疗系副顾问医生马师浩称,赵婆婆睡觉时中风,院方固有流程难以判断准确的中风时间,无法决定治疗方法,而通过低场MRI扫描,判断她是4小时内中风,符合用溶栓药物的标准。

  第二阶段研究将针对发病6小时内的疑似中风患者,评估新模式对缩短送院后治疗时间、改善患者在功能预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次参与合作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孟霞表示,这项研究的技术突破,标志着急性卒中防治迈向新里程碑,未来希望与香港医护界增强合作,共同推进两地卒中的防治诊疗水平。

  医管局新界东医院联网总监及威尔斯亲王医院行政总监钟健礼表示,希望透过这项创新技术融入急性中风诊治流程,改变本港急性中风患者的分流和治疗策略。

上一篇

澳门各界支持岑浩辉 盼振兴经济与国际接轨

下一篇

贺一诚赞广获支持 致力打造法治幸福澳门